使用液体菌种摇床有哪些细节


通过严格遵循上述操作规范,可显著提升菌体密度(典型可达OD600=8-12)、产物收率及设备使用寿命。实际操作中需结合具体菌株生理特性建立标准化流程,并做好运行日志记录以便追溯优化。
以下是液体菌种摇床的使用细节及关键要点说明:
一、前期准备与容器处理
1. 容器选择与灭菌
优先选用三角瓶(常用250-500mL)或挡板式发酵罐,依据培养体积按不超过容器容积70%的比例装液。玻璃器皿需经121℃高压蒸汽灭菌30分钟,塑料瓶可采用环氧乙烷熏蒸灭菌,避免残留抑制剂影响菌体生长。
2. 培养基配制
按菌株特性配置适宜的培养基(如LB培养基用于大肠杆菌),调节初始pH值(一般细菌pH6.8-7.2,真菌偏酸性)。若需富集特定代谢产物,可添加诱导物或前体物质。
二、接种与装载规范
1. 无菌操作
在生物安全柜内完成接种,火焰灼烧瓶口后拔除棉塞,接入适量菌种(接种量约5%-10%),迅速封口并通过传递窗转入摇床。注意操作时长控制在酒精灯火焰有效范围内。
2. 对称平衡装载
将含菌液的容器对称放置于摇床上,确保负载均衡。偏心装载会导致电机异常振动,缩短机械寿命。大容量培养时建议使用配重块填补空位。
三、参数设置与监控
1. 温度控制
根据菌株最适生长温度设定(如霉菌30℃、嗜热菌55℃),启动预热功能使腔体内温差≤±0.5℃。长时间运行时每4小时校验一次实际温度,避免温控失效导致菌体死亡。
2. 转速调节
兼顾溶氧效率与剪切力损伤:普通好氧菌设200-300rpm,丝状真菌可调至150rpm以下;厌氧培养需降低至80-120rpm并充氮置换气体。观察泡沫产生情况,必要时添加消泡剂。
3. 时间程序管理
采用分段控时策略:延迟期(0-6h)低速适应,对数期提升至目标转速,稳定期降速延长产酶/孢子形成阶段。设置提前15分钟减速程序,防止骤停引发涡流冲击。
四、运行过程管理
1. 状态巡查
每小时检查以下项目:① 固定装置是否松动;② 冷凝水排放口畅通性;③ 瓶内液面高度变化(判断蒸发速率);④ 异常声响或异味出现。
2. 补料时机把控
采用间歇式流加策略,当DO电极显示溶解氧骤降时,通过无菌硅胶管补充碳源/氮源。补料体积单次不超过工作体积的10%,避免渗透压突变。
3. 污染防控
发现浑浊度异常升高立即终止培养,取样品镜检确认污染情况。严重污染时应先用消毒液擦拭摇床内壁,再用紫外线照射30分钟后方可继续使用。
五、收获与善后处理
1. 取样技巧
采用虹吸法或注射器侧向取样,避免扰动底部沉淀物。取样前后称重记录湿重变化,换算生物量积累曲线。
2. 废弃物处理
带压容器需先降压再开启,含有致病因子的培养物应经121℃灭活30分钟后排放。金属夹具用75%乙醇浸泡消毒,塑料部件更换专用垃圾袋密封丢弃。
3. 设备保养
每月清理风机滤网积尘,季度检修传动皮带松紧度。长期不用时排空水箱并涂抹硅脂防锈,数码显示屏加盖防护罩防尘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多参数pH监测仪在实验室使用的优势